今年秋季新学期,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正式启用。
据了解,新版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学段衔接、课程内容结构等进一步优化。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大方向,也将决定未来10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日,为帮助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新课标的新目标、新精神、新变化、新视野,剖析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关键问题,探寻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创新路径。在「第八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践探索研讨会」上,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对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新课标落实新课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释。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郭华
如何理解国家课程方案?郭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落实新课标只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一种手段,目的是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少年。”
郭华指出,这次课程修订有三条最重要的变化,分别是聚焦核心素养、强调课程综合、育人方式实践化。各科课程都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本学科的贡献。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结果为导向,它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沉淀表现出来的品格、能力、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要强调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也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点。”郭华表示,课程综合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设置了多个综合课程。比如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劳动、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等都是综合课程。二是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课程之间的综合和关联。三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有一个概览性的示意图或文字描述,对课程内容、内容关联、学生如何学、课程结束后形成的观念等,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同时,郭华也强调,新课标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另一种是拒绝变化,不求进步。
最后,郭华建议教育工作者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落实新课标,把新课标作为今后工作的新起点,做出新的探索。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落实新课程,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为什么要提落实新课程?因为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未深刻理解新课标的意义,认为落实新课标就是目的。事实上,落实新课标只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继续深化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