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钱颖一:教育,不是培养满脑子有“标准答案”的人

钱颖一:教育,不是培养满脑子有“标准答案”的人

编辑 更新时间:2022-08-05 09:30
本文是一篇旧文,但对于目前教育的一些思考,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可谓真知灼见,分享给大家。
文章有些长,读起来不太轻松,但值得花上一点时间读一读,你会很有共鸣,也应该能提升一些我们对教育的思考维度。
钱颖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PART.
01
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的认知是知识获取(从学生角度)和知识传授(从教师角度)
目前的应试教育,更是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因为考试的基本目的就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知识,即使是在通识教育中,关注的也是通识知识。
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知识主要是人文知识和实用知识。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后,知识更多体现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各类应用知识。
在应试教育中,知识被浓缩为“知识点”,就是那些关键概念和公式等内容。事实上,知识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中国,知识又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是在科举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而现在的高考制度就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知识改变命运”就是这样把知识与个人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派生出一系列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和方法。
首先是学生学习知识投入的时间多。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平均每天多两个小时。当然,这会产生挤出效应,投入到其它方面的时间就少了。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为掌握知识点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文科题目“死记硬背”,而理科题目,通过“大量做题”来识别题型,记住解题技巧,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通常也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给予特殊培养也主要体现在“学早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这仍然是对知识而言的。
这种对知识点掌握的重视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事实上,“知识就是力量”本身是有道理的。知识确实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这正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而教育就是人力资本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我们重视知识,但是我们存在另外的、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太简单地把教育等同于知识。
教育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什么呢?
爱因斯坦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对教育也有很多深刻见解。我最常引用的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句话是:“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
 
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
他讲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1921 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第一次访问美国。当他到达波士顿后,一个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拒绝回答。爱因斯坦在这里说的事实就是知识。
知识当然重要,但是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他在这里提出了有关教育价值的一个新命题,就是教育的价值不是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训练大脑的思维。这就提出了教育价值超越知识的另一个维度——思维。而恰恰是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中国教育是薄弱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是我们教育中的短板。
思维或思考(thinking)通常被称为能力。能力有别于知识,这样便于区分两者。但是在本文中,思维或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将集中讨论两种重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者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育是一个目前在世界范围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受到重视的话题,而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教育则是一个在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内更加受到重视的话题。我的看法是,这两者之间有密切关联,放在一起讨论是有意义的。
PART.
02
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暂无任何评论,赶紧抢个沙发吧~

推荐资讯

资讯排行榜